唐伯虎曾提到:“万事由天莫苦求股票操盘手炒股配资,子孙绵远褔悠悠”。
繁衍,是物种持续发展、文明绵延流传的前提。
然而,随着经济发展,多个发达地区发生生育率下降的现象。邻国韩国更是成为了全球首个“零生育率”的国家,生育率降至0.81,平均每名女性终生生育的孩子数量均值不足1个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纷纷“放弃”成婚生子呢?
一、历史变迁
生育率的变化与当地的社会环境、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从文化背景来看,韩国文化的形成,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。
中国传统生育观强调“多子多福”,一个家族人丁兴旺,方有繁荣发展的可能。《周易》中记载“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”,意指“生育繁衍”使天地阴阳相合,使万物生生不息。
展开剩余92%这种生育文化的形成,具体原因有二:
第一,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。千百年前,大部分东亚地区都处于农业时代,各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。
在现代化机器出现前,农业生产依靠人力,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。
当一个家族生育的后代更多,也就意味着能有更多人投入耕作,从而生产出更多粮食,家族共同财也就能实现累计增长。
第二,“生殖崇拜”的天性。崇拜与生殖相关的表象,是人类的天性。原始社会处于母系氏族时代,人们崇拜女性,认为女性的生殖力是源于大自然赋予的神秘力量,而“生产”被视为神圣的繁衍过程。
因此,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远古出土文物中,比如陶器、石壁上,都能发现刻有月亮、溪谷等用以象征女性生殖力的图案。
从历史变迁来看,生育率受政策背景和观念发展有关。
首先来看,政策背景的影响。以韩国为例,韩国的生育政策几经变化。
20世纪前,韩国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,有着和中国相似的生育观,认为“养儿防老”、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国家统治者也大力鼓励生育。
这时生育率一度升至5.99,平均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数量将近6个,家庭中兄弟姊妹众多,成了常态。
20世纪60年代,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,韩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重创,持续多年财政赤字,经济低迷,而生育率持续不降。这就造成了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口需要,大量家庭陷入贫困。
为了防止社会动荡,统治者推出“计划生育”,要求每个家庭最多生产3个孩子。
到了20世纪70年代,减为每个家庭最多可生2个孩子,并且加强了避孕知识普及。这使韩国生育率降至1.7。
直至1996年,韩国政府才正式取消计划生育政策。即使自此开始鼓励生育,但是近40年的限制生育政策,已经造成了难以逆转的影响,韩国生育率一路下跌,人口老龄化严重,劳动力缺口明显。
然后来看,观念发展的影响。多元化生育观念,成主流趋势。
封建时代女性饱受压迫,被限制在家相夫教子,对于“生育”,只能听从夫家要求。
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,工具生产替代纯粹的人工劳动,人类的生产生活逐渐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。
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,在社会生产中发挥“半边天”的力量。
女性在投入社会生产、为社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,女性意识逐步觉醒。她们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,本应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。对于“生育”,女性有自由选择的权利。
而男性的生育观,也受经济发展、教育环境的影响,不在局限于“结婚生子”的传统观念。
丁克、独身、“同居式”婚姻、同性家庭等,越来越多不同的婚姻观念被社会接纳认可。
这些多元化观念的发展壮大,影响着地区的生育率,以发达地区最为明显。解决了生存压力,对精神世界有了更极致的追求。
二、现实原因
生育率的直接影响因素就是——婚姻观。
持有“早婚早育”、“传宗接代”婚姻观的人,会更积极地投入生育;持有“精神恋爱”、“独身主义”婚姻观的人,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精神领域的收获,而非生育。
以韩国为例,发达地区生育率低迷的原因,可追溯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有了脱离“生育”的婚姻观。为什会产生这种现象呢?
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三点:
第一,生活压力。从生育成本来看,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。
据大数据估算,在中国生育一个孩子抚养至大学毕业,最低需要63万人民币。
而韩国物质资源有限,物价高昂,养育一个孩子的花销,换算成人民币近118万元。
随着物价攀升,生育成本逐年递增。年轻人担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,难以支付“生育成本”。
除了金钱投入,抚养孩子需要长久的情感投入,父母需要耐心陪伴孩子成长,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三观。抚养过程对于新手父母来说,也是一个有挑战的成长历程。
从生活来源来看,年轻人的经济来源并不可观。
二十出头,大学毕业步入职场,开始有了经济来源。
但是,绝大多数年轻人刚毕业都只能从基层干起,每月的工资能养活自己已是不易,极少能有足够的多余金钱去完成生产与养育。
据调查,韩国18-35岁的年轻人有51.2%可被划分为贫困阶层。
而当年轻人终于在职场站稳脚跟,有充足经济来源时,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。
第二,社会压力。年轻人受到的,来自社会文化、职场常态的压力是巨大的。
从社会文化来看,新世纪女性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,但是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仍存在苛刻与不公。
人们的思想发展,有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。虽然绝大多数女性可以独立创造财富,但韩国传统文化要求“男主外女主内”,再优秀的职场女性,在婚后也被要求将精力转移至家庭生活。
有的职场女性志在事业,想要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,不愿将自己束缚在家里;有的女性则在职场与家庭之间奔波,难以平衡。
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评价,往往与“年龄”、“外貌”挂钩,韩国坊间更是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过了25岁的女人,就像节日过后打折的蛋糕”。
随着年龄增长,女性在婚姻市场逐渐处于劣势地位,往往需要无奈妥协。
这些都让年轻女性看到了婚姻生活背后的极大现实压力,开始对婚姻“望而生畏”。
而对于男性来说,传统思想要求男成为家庭的顶梁柱,要去买房、买车、支付家庭日常开销。
这种观念让男性肩上,担负了更多经济重担。考虑到婚姻及生育成本,许多年轻男性将事业视为首要任务,而将“婚姻”放在后面。
从职场常态来看,职场性别歧视,仍是有待解决的社会问题。
大数据显示,多个韩国文化有限公司的女性员工占比不足30%。
对于以脑力活动为主、岗位无明显性别要求的公司来说,这样的男女比例是极度不平衡的。
由于女性担负着主要的生育任务,有产假等现实需求,许多用人单位为了经济利益,在招聘时往往不愿接受女性应聘者。
2022年韩国同一岗位,女性的平均工资仅能达到男性的69%。生育后重返岗位受到降薪降职的女性,高达21%。
这就意味着,女性想在职场上与男性取得平等地位,需要承受更大压力,付出更多努力。因此,越来越多女性为了避免失业,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职场上,而推后或放弃“生育”,韩国女性的一胎生育年龄,更是一度长至32岁。
第三,不婚运动。随着思想解放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“不婚主义”。
一项调查显示,20-45岁的韩国人中,单身女性达35%,单身男性达27%,其中选择“不婚”的单身女性达66%,男性达52%。
女性随着知识文化的积累,有了更加坚定的独立意识。比起成为家庭主妇、将终身幸福依托于丈夫,她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,让自己除了婚姻还有更多的选择。
男性不愿面对婚姻带来的“麻烦”,更愿用“同居”替代有法律约束的“婚姻”。
不婚运动,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,年轻人追求自由,追求理想,不愿将自己束缚于家庭,认为婚姻劳心劳力,不如独身生活简单快乐。
我国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提到:“同居,将会成为未来社会趋势”。
韩国等发达地区,不婚队伍逐渐壮大,生育率低迷。但若放纵其发展,可能会对社会生产发起严峻挑战,为了保障社会经济合理运转,相关部门已制定相应措施应对,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?
三、未来展望
曾有专家预测,如果韩国的生育率不改变,将会在2750年,无劳动力参与社会生产,社会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毁灭。
从当前现有情况来看,生育率持续低迷,已经对韩国社会造成了消极影响,具体有三方面:
第一,劳动力下降,经济低迷。新生儿越来越少会使几十年后,投入社会建设的劳动力发生缺口。而年轻人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,当一个社会的老年人数高于年轻人数时,消费市场将会失去活力,无法正常运转。
第二,老龄化严重,养老支出扩大。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供养的老年人越来越多,那么养老金支出也会随之增长。井喷式的养老需求,如果与现实供应链脱节,将会影响社会稳定 。
第三,年轻人经济负担加剧。生育率下降,也意味着每个家庭中承担赡养义务的人数变少。在独生子女家庭中,一个年轻人需要同时赡养两位老人。养老重担对于年轻人来说,也是一大挑战。
为了规避这些消极影响,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。
比如,为新婚夫妇提供住房、保险、税收等方面的优惠、对生育孩子的家庭提供每年940万韩元的补贴、为孕妇提供200万韩元的资助、为新手父母提供带薪陪伴孩子的假期。
大数据显示,过往16年,韩国政府为了鼓励生育,投入的资本高达2100亿美元。
可这种不断砸钱式的鼓励政策,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。2022年前三季度的新生儿数量仅19223人,创了历史新低,出生率在不断下降。为了维持社会生产,政府开始鼓励退休后的老年人再次参与就业。
贫富两极化、女性的生育牺牲太大、年轻人就业压力重等根本原因,如果没有受到妥善解决,韩国未来的生育率,可能仍旧会呈下降趋势。
四、总结
首尔国立大学教授车永泰,就生育率问题,曾表达过自己的担忧:“如果不改变,韩国的未来没有希望”。
韩国只是一个典型例子,我国、日本、英国等多个经济发达国家,近年来,生育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。
生育率连年低迷,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,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股票操盘手炒股配资,需要足够的重视。
发布于:天津市